首页
YES GO
有趣人类行动
有趣资讯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最新资讯

害怕社交怎么办?怎样学习社交?

那么,有些什么小技巧,可以帮助社恐者比较轻松地开启社交呢?
 

1、共同体验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社交,或者如何找到话题,那么,共同去做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具体的形式非常多。线上的,比如参加同一个社群,同一个活动,看同一本书、同一部电影;线下的,比如参加一个同好俱乐部,同一个培训班,同一个课程,一起玩密室、桌游、剧本杀……
 

这些,都是制造共同体验的方式,也是可以迅速拉近陌生人之间距离的方式。
 

共同体验


2、从【一席之交】开始

很多社恐者可能存在这么一个担忧:如果我多了一个朋友,那么我是不是得维系这份友谊?感觉好麻烦啊,突然就不想交朋友了……其实,社交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有很多好朋友,我们其实也可以去寻找和构建许多的「一席之交」。
 

什么是一席之交呢?这是我自己命名的概念。举个例子:你参加一个活动,认识一个陌生人,刚好有共同话题,于是聊了一会,度过了一段舒服的时光,临别了各自致意,也不用保留联系方式,随缘看下次能不能碰到——这就是一席之交
 

简而言之,就是毫无压力,「用完即走」的陌生人社交,不用担心会对自己造成任何维系的成本和心理压力。
 

这种一席之交至少会有三种方面的作用:

1)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对方不太可能跟你产生交集,因此你可以不用太拘谨;

2)开阔眼界,在交流中带来新信息的刺激;

3)获得各种可能性和机会,打开对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某种兴趣和生活方式的视野。


3、提升透明度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总是被教导说,要含蓄,要委婉,不要太直接。但研究表明:在社交中更充分地表露内心想法,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往往具备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此同时,他在社交上的得分也会较高,更不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因此,在交流和沟通之中,你不妨更真诚、更坦率一些,去表露和展现更多的自我,不需要为了自己的形象,而刻意去营造某种「人设」。
 

举个例子:对方聊到你不喜欢的话题,或者提出不太方便的请求,不妨直接一点告诉对方;同样,如果你对一个话题有兴趣但不够了解,也不妨明确讲出来,不需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去不懂装懂。
 

一方面,你想让对方更加真诚地对待你,那么你不妨先真诚地对待他。这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另一方面,真诚地表露自我,也能够更迅速地发现你跟对方是否契合,从而筛掉不契合的人,找到观念更加一致、更加能够聊得融洽的朋友。
 

成长心态


4、成长心态

尽管前面讲过,社交最好的状态,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让自己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在最开始,如果你实在缺乏自信的话,你也不妨把它想象成一种闯关打怪的过程——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各种人际交流的机会,通过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这种机会,可以是帮别人一个举手之劳,回答一个问题,打一个电话,跟陌生人搭话……诸如此类。去想象:你每经历一次这样的微小的交流,你的「社交经验值」就又往上涨了一点,再涨了一点……
 

这会是给你带来不竭动力的好办法。最后,如果你实在不喜欢社交,也不用过分勉强自己。我在旧文也讲到过:我们可以把「缺乏社交」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想社交」,另一种是「不能社交」。它们分别对应着心理学中的两个术语:独处(Stayalone)和孤独(Loneliness)。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前者是只需要轻度的社交,不希望把太多的时间、精力花在社交上,主动选择少去社交(注意是少,而不是完全没有社交,人是不可能完全不社交的);


而后者是存在社交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社交恐惧、社交焦虑),难以跟别人进行有效的社交,导致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果你是前者,那不需要太担心:有研究表明,虽然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危害健康,但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独处,可以感到宁静、恢复活力,同时降低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那么,什么样的人属于前者呢?通常来说是高度内向的人。他们不太需要从社交中获取太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来说,社交会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他们需要的是适度的、灵活的社交。
 

另外,喜欢独处的人,也有一定可能是比较聪明的人。因为聪明的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会更少。以及,聪明的人拥有更高的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对社交支持的需求会更低。
 

因此,如果你实在不喜欢社交,发自内心地不想去社交,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很可能,你并不是真的「社恐」,而是对你而言,你并不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取生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那么,你可以把社交的频次调低,调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节奏,去「适度」社交即可,不需要太过于去迎合外界。毕竟,让自己感到舒适、快乐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