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关注我们
喜欢修图的人心里是这样想的!
- 作者:北辰青年
- 时间:2021-12-23
- 阅读量:
由于社会媒体和修图软件的流行,修图在摄影之后就成为了摄影,尤其是在自拍照之后。一些人在自拍之后就把原来的照片竖起来了,有的人喜欢先做一遍,不管什么选择都无可厚非。然而,对那些喜欢修图的人来说,修图的行为可能不只是把自拍变成好看那么简单。
1、哪些因素将导致自拍修复?
完美主义和外向主义
修图师是一种减少自拍时不满意的部分,使自己看起来更漂亮的过程。根据这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两个人选择修图的原因:长得好看,或减少对自己外貌的不满意。
通过社会媒体发布自拍为用户提供了一次提升自我形象的机会,因为要宣传自己,那么就有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尽可能完美。这一“更好的自我”的理念,将进一步激发自拍修图者。
“要更好”的思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所以,即使是那些本身就很好看的人,也会在修图中表现出自己的完美。然而,也许与人们想像并不一样,人们对自己外貌的不满并没有导致修图行为的改变,不满情绪的增加也不会增加人们的修图水平。对于自己外貌的不满意,并非导致人们进行绘画创作。
因此,简单地说,人们进行画画的动机更多的是一种正面的引导,我想变得更美丽,而非减少对自己的不满。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那些经常修图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质——外向。具有较高外向性的人往往更多地表现自己,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外表上,而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即外向性较强的人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修图。
2、这会给我们的自拍仪带来什么?
【内向和外表不满意-修图与内化效应】
更确切地说,在社交媒体上,社会媒体上的理想形象可以被反复地接受,人们会把这种理想的标准等同于他们应该达到的个人目标。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内化”。
在社交媒体上他人发布的自拍照片是理想内化图像的一个来源,频繁地观察他人的自拍有可能深化他人的内化,而更高水平的修图行为有可能进一步加深这种联系。也就是,如果你的修图水平较高,那么当你在观看他人自拍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把社会媒体中理想的图像当作自己的标准。
内化过程的产生将进一步导致人们的相似性比较行为,同样,高层次的修图行为也会增强这种关系的强度。若您的修图水平较高,则内在化后的图像标准就更有可能促使您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他人的自我形象上。
【不满意的修图和外表】
尽管对于自己外貌的不满意并不会导致修图行为,有趣的是,修图自我拍打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和对自己外貌不满意的增加,并且不断进行调整,同时,人们对于他们的外表更加不满意。
潜在的机制就是,编辑自拍时,人们会将自拍中自己不满意的部分改为“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好”的角度,这样就更容易把自拍变成一种“自我物化”的过程。
近一步,根据「物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自我形象的物化经验,会引发更多的消极心态。
上述结果表明,尽管相比原始图片,大家更喜欢修图后的自拍,但在情感层面上,自拍修图具有更多的负面作用。
3、为什么要继续进行修复
【社会交往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理论上讲,如果修图会给人带来不好的情感体验,那么修图行为就会减少。但是事实上,许多人仍然在社交媒体上传自拍的时候做出一些不一样的处理,那么这种现象应该怎么解释。
这样做本身并不能促进积极心态的形成,但是,在完成之后,将社会媒体上载到修图之后,就会产生某种“补偿”。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布自拍是一种让人们进行社会认同的方式,通过网友的赞许,可以得到一定的社会回报,并将其用于恢复自尊。而且这从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积极效果将会更加鼓励人们继续拍摄、修图、上传,从而形成闭环环。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自拍修图所带来的自我物化经验使人心情变得不太好,但是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修图者对他人的照片就不那么有侵略性了。
用批判的眼光修改自拍后,修图者在观看他人自拍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在你的记忆中,提醒你自己对于别人的贬损意见是多么有害,并且在真正给予反馈的时候,更加有意识的避免彼此的批评。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修图尽管让自己感到不快乐,却变相地帮助塑造了更加良性的网络社会气氛。
总结
大体上,自拍修图源于人们渴望向外界展示自己更好的愿望。然而,在自拍变得好看的同时,修图也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副作用」,例如,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定位有可能越来越靠近一种趋向统一的社会规范,例如,我们有可能把自己和别人的形象进行比较。
而且在各种“负面效应”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修图行为对自我形象认知的影响。本来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美丽,结果在修改的过程中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不完美”上,导致了失望和焦虑。
对美丑有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只是对修图者而言,怎样接受自己一样重要。理想的社会形象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目标,但接受真实的自己才不会使自己失去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