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关注我们
别人对你的工作反馈要不要全听?
- 作者:北辰青年
- 时间:2021-12-23
- 阅读量:
无论在什么行业,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来自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评估。这种评价有时是业绩评价,有时是上级的评价。估价决定了每个人的报酬,升职,但是除了确定你能得到多少钱之外,评价也会影响到每个人对自己在公司中工作的看法。上司的负面评价可能导致雇员在工作中感到羞愧、心境疲倦、幸福感下降(Xing,Sun,&Jepsen,2021)。
当然,所有这些的前提都应该是,上司的反馈是准确的,否则,我们就不应该经历基于错误反馈的消极情绪体验。但是问题是,上司的反馈是否正确?
最近二十多年来,有关专家对“专门化评估者效应”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术语看起来很复杂,但解释起来却十分简单:评价者在评判别人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对方的情况,在评价中,有一定比例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反映了评价者本身。
那是什么比例呢?虽然各研究所占比例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保持在50%以上,这一数字平均为61%。也就是,你所收到的反馈中,只有不到一半直接反映与你有关的信息。
举例说明一下,便于你们理解。
例如,你在周例会上做报告,而你的上司觉得报告应该放慢,也许这不是因为你说话太快,而是你的上司喜欢缓慢地讲故事。相同的情形,同样的速度,如果是面对一个雷厉风行的上司,你很有可能得到的反馈就是——加速报告,节约时间。
例如,你的上司认为你的汇报应更多地体现在项目中出现的难点,这份建议有可能是由于上级本身的问题导向方式,如果上司更喜欢体现工作亮点,那么你所获得的反馈将变成,减少对问题的叙述。
不仅仅是工作结果的反馈,基于个体的评价往往受“特定评估者效应”的影响。
例如,在「战略思考」、“发展潜能”、“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上司给员工的反馈往往反映出自己对“策略”、“潜能”、“能力”的定义与理解。每一个人的不同性格、经历、环境,都会塑造出独树一帜的「思维构架」,在这一「构架」中形成观点与决策,对别人的评价自然不例外。如果将你置于另一种不同的“框架”中进行评估,很可能会听到截然不同的意见。
对于员工的最优反馈方式,是领导和人力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作为员工,即信息的接受者,我们也可以调整接受信息的方式。
1、考虑评估背景风格。
下一次听到评估时,要把评估作为对自己能力的客观反映,首先要考虑提供评估的人本身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就完成任务而言,我们自然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来修改优化,但是对于对个人的消极评价,我们不必急于把自己当作客观的反映而对此感到遗憾。
2、考虑评估分配。
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与上司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其他同事的评价进行比较。
当进行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性格测验的时候,调查人员一般不会仅仅依赖被试的绝对分数去判断被试的情况,而是把被试的分数与所有参加过同一测验的人进行比较。
举出不太真实,却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在一份用来衡量工作人员外向的调查问卷中,假定1分为极内向,100分为极外向,而你的分数为70。用绝对分数来衡量自己是比较外向的,但是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里的每个人平均得分是80分,那你就是“偏内向”。
类似地,上司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上司对大家的评价都是“战略思考有待提升”,那么这一评价对你个人的评价可能并不多。即使上司对其他人的评价大多是「战略思考不足」,对你的评价则是「战略思考不足,有提升潜能」,那你的处境也许比多数人更好。
3、把注意力放在对你有帮助的那个点上
诚然,上司的反馈中,部分反映了上司的意见,但是我们也不必走到另一个极端——对自己的忠告全然不顾。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反馈,即使只有10%有益于自身,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提高自我。那些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反馈,有可能是和我们产生共鸣的话,或者是多次从别人口中听到的建议。
移去那些令你烦恼的反馈,去发掘那些真正推动你自我提升的信息,或许是使反馈更有价值的策略。
总体而言,筛选上司反馈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准确归因”的过程——你需要辨别哪种评价是归因于外部(上司),什么是内因(本身),而要作出准确判断则需要充分认识自我。
不好的一面是,要把这两者都做好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并与顽固的认知偏差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