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YES GO
有趣人类行动
有趣资讯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最新资讯

什么是特别的成瘾?为何我们会上瘾?

翻不了床,还不如刷一次抖音,朋友圈,空间,小红书,知乎…,惊!3点钟!?

这门课太没意思了,看看今天的微博热搜有些什么…


一人吃东西好尴尬啊,看看手机就好多了…


莫名其妙,拿起手机,点开各种社交APP仿佛成了肌肉记忆,但睡不着的越来越睡不着,不听课的更是一节课都不想听,孤独的人越来越孤独……


这几个学生究竟怎么了?哪些事情让同学们眼酸了颈椎病还“执迷不悟”?

特别的成瘾


特别的成瘾
 

《手机成瘾》是近几年的热门词汇,比如《初三儿童手机成瘾如何戒掉》、《大学大学生手机成瘾导致挂科无法毕业》、《关掉它!“手机上瘾”这样的文章经常出现。
 

然而在现实中,对“手机上瘾”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有些学生因为玩游戏打得昏昏欲睡而放不下手机,这是大家熟知的游戏成瘾。而且有些同学不能放下手机,却因为那些看上去没有公害,非常出色的社会媒体APP。
 

社会媒体(SocialMedia)是指人们用来交流意见、观点和经验的工具,例如微信、微博、知乎、小红书等。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社会媒体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狂欢。但是,这种狂饮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成瘾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社会媒体上瘾。
 

社会媒体上瘾是指个人对社会媒体有着强烈的使用动机,过分关注社会媒体(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使用社会媒体),以致于学习、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健康和幸福受损。
 

社会媒体上瘾是一个新概念,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近几十年里出现,但是它影响的人群很多,这种致瘾的社会媒体也被称为“行为可卡因”。狂欢节后面的吸毒者:社会媒体的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媒体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社会媒体上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调查显示,过度使用社会媒体与不健康的社会关系、睡眠问题、生活满意度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妒忌、焦虑、抑郁等均有显著相关。
 

而且,上瘾的魔爪还延伸到了青少年身上。
 

回到2016年,光明日报就转载了一篇名为“社交媒体将毁灭下一代”的文章,文章中主人公海蒂本应该和朋友们一起游荡,探索世界的岁月,却由于沉迷于社交媒体,与现实环境割裂,渐渐地孤单,沮丧,疯狂,甚至最终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一个核心需求:社交。社会性对人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保证人快乐的重要因素,但是社交媒体的成瘾性却在破坏着本应带来的“社交”力量。
 

社交


以美国为例:近几年来,社交媒体的使用量成倍增加,Facebook(现在改名为Meta)吸引了73%的美国人。不过,该研究发现,当遭遇危机时,美国人能通过电话寻求帮助的密友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稳步下降。
 

长久以来,由于通讯的限制,我们虽然认识的人有限,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却十分深入。回忆童年时各种社交媒体并不普及,小伙伴们走了远路,到楼下大喊大叫你出去玩,总是引人想念的一幕吧。不过,发信息只是动手动脚的今天,愿意顶着烈日远走高飞,只为了来找你玩儿的人,是不是永远留在过去了?
 

社会媒体似乎填补了我们生活中的空虚,但也让我们的内心更多的联系变得空虚而空虚。沉迷,我真的没有这个意思。
 

为何我们会上瘾?

以前的研究发现,一些个体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容易上瘾。例如,有些人一天没有刷朋友圈就难受,而另一些人则可以自行选择屏蔽。人类与人类为何如此不同?与每个人的依恋类型、社会认知不同有关。从孩提时代,依恋理论就得出结论,人们是否容易对社交媒体上瘾。儿童期,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依恋取向,而不同的依恋取向则会持续地影响我们的社会交往。
 

在这些人中,焦虑性的依恋非常需要和别人建立联系。因此,对于那些焦虑不安地寻找依恋对象的人来说,社会媒体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它能使他们与朋友保持联系,或帮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获得关注和安慰。
 

社会性认知理论则认为,容易产生社交媒体上瘾的人,往往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认同的人。感到孤单、缺乏安全感或社会焦虑的人,可以通过积极在社会媒体上获得或保持认同感。
 

除依赖类型、社会认知等因素外,还从神经心理机制等方面对成瘾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释。目前大多数社会媒体都会自定义投放信息,所以,当我们刷到一段感兴趣的视频时,很快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视频。点开一个,开心一会儿;点开一串,开心通宵……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快感的多巴胺系统卖力地工作,这是一种“刷社交媒体—快乐”神经联系稳定性循序渐进,最终形成神经适应,下一段视频,您的手指头会收到神经系统的热情邀请:“打开它”“,这样往复,沉溺于沉迷。
 

沉迷


自然地,使用社会媒体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导致社会媒体上瘾。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从社会媒体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例如:

1、社会满意度:保持社会网络、交流和互动、获得社会支持等。

2、信息:获取新闻、他人经历等。

3、消遣:减轻压力,消磨时间,转移消极情绪。
 

往期推文还提到,平常使用社交媒体,还能在社交、点赞等互动中获得情感反馈,从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用于成瘾治疗,也正是在充分了解病人需要的基础上,有效扭转患者对成瘾者的认知偏差。易引起社会媒体上瘾的认知偏差包括:
 

评分反映了我的价值(感受到的乐趣)

在社会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对我能够更好地生活很有帮助(可用性)

网上的朋友们能满足我对一个朋友的全部期望(容易获得)

除了参与社会媒体之外,我无法找到其他方法来缓解压力,满足自己的需要(认为无可取代)

……

是否能觉察到自己的认知偏颇,能否灵活地调整社交媒体使用策略,也会影响到我们最终是否陷入成瘾漩涡。总而言之,社会媒体上瘾是由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例如依恋类型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和一些变化(例如认知、应对策略、现实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狂欢节落幕了,我们怎么办?

生性强,追求团体归属感,希望能有好的交际能力是我们的天性。但是,对于“上瘾”,我们的态度却往往有点冷漠疏远。
 

数年前被关闭的杨永信网戒中心,父母对沉迷儿童的态度,对社会大众对成瘾者的排斥,都在某种程度上让上瘾者隔离起来:“你就是自我控制不足”、“你太不懂事了”、“你还不够懂事”、“你存心不让自己好过”…

假如成瘾是一种依赖,一种对联结的渴望,那么这些隔离、责备、排斥真的能治愈成瘾吗?人无法割舍依存的本性,却可能在改变依附对象方面作出努力。与“封锁”、“隔离”相比,许多失去控制、孤独症的人更需要的是拥抱与联系。

北辰青年对以下几个建议表示出了对社会媒体的依赖:

1、探究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