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关注我们

什么是自我界限?怎样尊重自己的感情
- 作者:北辰青年
- 时间:2021-12-23
- 阅读量:
未建立心理护城河的儿童,在其心理上曾被抚育者肆意侵犯。长大成人后,独自一人走进地球村的中心,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并从中发现自己是多么脆弱,多么压抑和卑微。
在成年之后的家庭关系、工作场所、朋友、甚至爱人之间,他们会对自己受到伤害感到什么?与此同时,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苦恼和烦恼,也容易接受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过度焦虑”等情感。
1、什么是自我界限?
这本书由心理学家GeorgeDadd在其著作中写道:
所说的自我分界,就是让你的事情属于你,我的事属于我。自尊的分界是无形的,却是真实存在的。
心理研究表明,生活中有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是由于界限模糊所致。
常常被人“带着”,面对压力无法坚持自己。无法理解拒绝,感觉自己必须对别人的要求说“是”。对他人的感情和问题很容易负责任。全神贯注地爱和无私,忘掉自己的底线。
上述表现就是自我界限不清。建立自我界限有助于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与权利范围,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图所示:
分享区(阴影区)就是我们之间建立联系的那一部分。每个人也都有许多“个人空间”,而这部分不属于“我们”。只属于“你”和“我”的两侧各有空隙的部分,也就是各自的自我边界。这个部分,是“我们”这一部分不能干涉的,也就是彼此的自界。
心理学家GeorgeDadd在这本书中运用了边界理论,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放下因边界模糊而引起的压力和情绪波动。并且能够分清什么是上帝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归根结底,能够收获独立于他人的自我。
2、为什麽会有边界感?
通常情况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边界感也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清晰。
边境感是一个不断地由我们自己调节的、相对具有主观感觉的事物。假设这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那麽我们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界限的人。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时,界限感也不一样。
因此,我们需要找出边界感的来源:
很早以前,没有人告诉我们边界在哪里,或者养育者告诉我们的是错误的边界。错界是指,别人侵入或侵犯他人边界的含义。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没有边界或错误的边界关系模式,会形成我们与世界互动的一种习惯。那麽,只要一点点风吹草动,我们就很容易失去边界感。也就是这样,我们很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经历强烈的内心冲突。
举例子:
一些家长会随便走进孩子的房间,不管孩子多大,都会让他们不准关门。
没有征得孩子同意,就把东西送给别人。或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就砸坏了,丢了小孩。而且,孩子们的无助与痛苦,是父母的愤怒使他们看不清。更有甚者,当孩子长大成人时,父母就会找那些自己认为适合结婚的素不相识的人,来找那些自己认为合适的对象。即便孩子已经明确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也不可能去参加一次相亲,去帮孩子做点什么。
3、如何保持自我的界限?
保持自我的护城河-边界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自己的感情。一种健康的关系,就像在自我边界中描述的那样:
人们保留着自己的“界限”,意味着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这意味着你接受别人的差异,尊重他们在表达差异时的权利,同时也尊重那些使他们有不同想法和期望的不同经历。
尊敬地对待别人,就意味着你不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一种尊重彼此“界限”的关系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任何问题都要以你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而非把责任推给别人来解决。为了彼此的差异,我们互相尊重,而非互相攻击。
所以,了解相互尊重边界是维护边境的重要前提。认识到再好的关系,也要注意亲密有间。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亲密的关系就是一元的关系,母子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对成人来说,这种关系是很危险的。”
当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你会发现这种界限有多大。这个程度可以是,不会让自己或他人感到边界被侵犯的感觉。
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够调节自己保持边界感的状态,通过不断地感觉自己和别人的感觉,而不会侵犯别人的边界。而且,当别人侵入我们的边境时,我们需要告诉别人,我们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比方说A和B约好了要一起去学完车,但是由于两人行程不同步,A先去学习。但是A非常不了解B的情形,所以A就会不断地催B也学完,甚至还以B的名义,对B进行人身攻击。
在这个过程中,A侵入了B的边界。这时B需要做的是,反复地告诉A,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感觉,让A明白这是自己一种过分干涉别人的行为。
等A通过这一过程,学会从B的边界中退出,然后,我们自然也会在边界上保持我们自己的护城河,同时,也让别人守着自己的边界。假如你还想和我一起好好享受感情,同时又要保持好彼此之间的护城河-边界感,欢迎大家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