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YES GO
有趣人类行动
有趣资讯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最新资讯

“我回小县城了,我很快乐。”青年观察室

图片

 

晚上好,我是写作嘿店的作者Eva。

 

前四分之一的人生里,我不断远离故乡,通过高考从小县城跳到大城市读书。
 
在看似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下,潜藏的不安感还是会不时地冒出来:
 
没有硬核的技能,没有强大的人脉资源,我能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立足吗?
 
为了找到答案,我发起了一场「县城青年生活样本」调查,
 
并根据收集到的500多份问卷,整理出了一份报告。(欢迎耐心读到最后)
 

 

图片
离开大城市的“逆流青年”

 

 

@小鹿  32岁  男生  

“北京再好,始终没有我的家。”

 

青年观察室!读研两年半,工作四年,我来北京也有六年多了。

 

就像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一样,刚到北京的我,立志要在北京找个落脚地,证明自己能够混的不错。

 

在瞻仰光环的同时,我的脚下也踩着一片泥泞。

 

我换了三份工作,薪资稳步上涨,房租也水涨船高。

 

拿着六千工资的时候,我要分摊一千五的房租,等工资刚过一万,房租支出就要六千。

 

每次下班从天桥走过,总觉得这座城市的灯火璀璨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也从来都不觉得我下班后是回家,我只是回到出租屋,回到房东的家。

 

图片

 

今年国庆,我回老家参加发小婚礼,在场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结婚,生了小孩。

 

相比之下,年过30的我,变成了尴尬的大龄单身男。

 

我突然发现,在北京实现”家庭梦“很难,或许赛道不只有大城市。

 

我想给自己漂泊的人生设置一个止损的时间,所以房租到期后,我下定决心不再续租。

 

与其为了一个不明确的未来苦苦挣扎,不如回到苏北去,过安安稳稳、有家人有房子的日子。

 

——

 

@Dawn  26岁  男生  

“抗不住996,还是保命要紧。”

 

回家睡觉,醒来上班,在大厂上班时候的我如流水线上的机器:

 

每天10:00去公司吃早饭,工作;

12:30排队吃午饭,工作;

15:00吃下午茶,工作;

19:00吃晚饭,工作。

 

晚上工作还没有做完,却发现原来已经21:30了,可是整个公司还灯火通明。

 

图片

 

这就是我在北京生活的基本写照。

 

密集且高强度地工作了一个月后,身体的防线也全线崩溃。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我躺在床上几周动不了,那时我才明白,拥有一个健康的、活动自如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借着这个契机,在脑中盘旋已久的辞职念头终于被坚定地提起。

 

我只想在小县城里找一份能够正常下班的工作,把自己从溺水池中拉出来。青年观察室!

 

 

图片

 

一直待在小县城的“安居青年”

 

@宅笑笑  23岁  女生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家人互相陪伴。”

 

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我心里,他们是我最想好好对待和照顾的人。

 

我毕业的时候,爷爷奶奶都已年过八旬了。我没有一丝犹豫,一定要陪他们度过晚年。

 

就像爷爷说的那样,他们努力活得长久,我们久久地做伴儿。

 

图片

 

现在我当上了县城在编教师,离爷爷奶奶家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

 

周末有时候回家,奶奶会一大早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茴香,给我包爱吃的茴香肉饺子。

 

速冻饺子唾手可得,但“家里的味道”才是最奢侈的。

 

——

 

@郑  28岁  男生  

“小县城的安稳,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

 

我从来没想过什么事业有成,也没有特别出众的能力,只要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平平淡淡过日子就好。

 

住在粤西小县城,我过上了向往的慢节奏生活。

 

每天早上九点多骑上电瓶车到公司,晚上6点准时打卡下班。晚饭过后如果没事做,就约上几位朋友,穿着拖鞋,找家露天的小店聊聊天。

 

图片

 

小县城的人情味很浓,有时就是一碗粉的距离。

 

转不开身的店面里,很容易碰上熟识的人。拉两句家常,转个身就把你的饭钱给付了,下回轮到你,也是一样。

 

即便没有丰富的娱乐项目,渗入日常里的烟火气已足够抚慰人心。青年观察室!

 

 

图片
未来想在城市闯荡的“向上青年”
 

@子非桃  22岁  女生  

“我不想打卡式地活着。”

 

今年回县城以后,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最难以招架的还是“催婚”轰炸,他们经常堵着门唠叨我,把找对象成家挂在嘴边。

 

在看似为我好的劝说中,我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婚姻观念与父母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好像被KPI式的考核指标死死框住:步入婚姻是KPI,传宗接代是KPI,到处都是KPI。

 

我不想失去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力,所以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离开家,留在城市里。

 

至少可以借助物理距离,保有一个相对不被打扰的空间。

 

——

 

@cheng 25岁  女生  

“大城市的开放包容,在县城降到最低。”

 

意外考上了选调生之后,我从厦门回到三线小县城,目前工作5个月。

 

回到老家,重新去融入那个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比融入一个城市要难太多。

 

图片

 

在老家,我是家族里唯二的大学生;我的初中同学早早辍学,步入家庭养育的行列。

 

很期望偶尔周末约个饭,可惜身边没有聊得来的朋友。大家每次聊天话题都是谁打牌赢了钱,谁谁买了房,谁谁换了车。

 

有一次我打扮得很漂亮,穿着稍微短一点的衣服去上班,还遭到周围同事的指指点点。

 

那一刻觉得自己受小县城的局限,已经很难接触到先进的事物和观念,也更坚定了今后要在大城市发展的想法。

 

 

我们还根据收集到的361份问卷,

生成一份《县城青年生活样本》调查报告。

(仅作参考)

 

绝大部分受访者处于19-35岁之间(占98.6% ),

女性受访者居多(占74.5% )。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

展现县城青年的特质与人生状态。

 

图片
受访者的学历主要为大学本科/专科学历,
与一二线城市并没有太大差异。
 
图片
受访者具有明显的“体制”特点,
主要出现在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机关内。
 
图片
受访者收入普遍在6000元以下,
月平均收入约4000元。
 

图片

受访者留在县城往往出于家庭因素和现实因素,
是理性权衡后的抉择。
图片

 

 

最后。

 

对我来说,家乡小县城是一张寄托乡愁与归属的网。

 

短暂停留之后,我终究还是要去往大城市。

 

但是如果没有这次调查,我不会意识到,

 

县城青年的生活方式不止一种,年轻人安放理想的目的地也不只有一线城市。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不易,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总是充满了错位。

 

如村上春树所说:

 

"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通过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图片

 

 | Eva
 | 阿跃
 |  战战
 | 《我在他乡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