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YES GO
有趣人类行动
有趣资讯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最新资讯

量化生活!北辰青年聊聊一些体验和感触

量化生活 (Quantified Self) 泛指通过自我追踪产生的各种数据来进行自我认知的一种生活方式,最早是由 Gary Wolf 和 Kevin Kelly 在 2007 年提出的。
 

可以使用广义的方式来理解它,如果你听说过「柳比歇夫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的话,相信你不会否认他所实践终身的时间管理法其实也称得上是一种量化生活。2021年的科技的便利让「量化」这件事变得轻而易举,你不用像柳比歇夫那样用纸笔来记录。像是使用智能手表或是手环,还有各式各样的记录软件,都能非常方便地收集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花费、体重变化、心情愉悦度、饮水情况等等行为数据。

生活照


那么,你有对生活进行量化的习惯吗?你觉得效果怎么样呢?这种方式是能够鼓励到你进行自我提升还是由此产生了新的焦虑呢?下面分享一些在量化生活中的体验和感触~
 

平时没有量化生活的习惯,但是大三的时候减肥采用过这个办法。当时我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都要测体重,每天吃饭都要保证摄入的热量在规划的范围内,跑步的量也是根据身体情况逐步增加。看着数据的变化真的会给我的内心带来很大的积极性,在这儿之前我也尝试过,但是没有客观的数据作为参考,真的很难坚持。至于新的焦虑真的不太可能产生,除非再一次的放弃,那确实会加重你的焦虑。看了这次的讨论,我想重新践行这个习惯,那种成就感和参与感真的对我有很大的裨益。

 

自制力差的一逼,面对量化习惯是制定了一次又一次计划,一次又一次失败,真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也经历过“习得性无助”,但还是在坚持着。这一两月对思维和认知方面,看了很多视频,也看了几本书,对元认知和元技能产生强烈兴趣!或许可以找到突破口,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大突破和进步的,加油!!!

有,跟想象的效果有点不同,产生了新的焦虑

坚持过一段时间,后来工作了,打断的次数增加,后来就没量化了

最开始的时候试过把各个维度都进行量化,但是后来发现并不用这样,比如我自己就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所以记录睡眠时间对我意义就不大。所以后来就只要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习惯的事情,效果还挺好,数据很能给到人正向反馈

会,但是自身自制力实在差劲,所以没什么用

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生活已经够累了,为什么还要量化’ 如果真要量化的话那就专注在日常开支和健身运动上吧

苹果手表里的健康应用,在不知不觉中记录了每天的身体状态

 

不怎么忙的时候会精细化、量化,忙起来了反而不做了

 

每年都会做家庭的年度目标,可量化的那种

 

量化肯定是好的,但是同时也要考虑量化的成本,现在没有特别高效的方式可以让人执行也是一大痛点

 

我现在的生活,我在尽力量化,所有的数据还是需要一个定期整合和分析的,否则毫无意义。

还没有尝试过,希望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尽可能的尝试

定期量化,更有助于规划

漫无目的,走一步看一部

滴答清单上面的每个项目就是自己工作生活的量化吧

 

这俩外国人,是工厂主嘛?

量化以定期复盘为前提,自己在量化确定的时候,难以贯彻统一的衡量标准

工作量化的话 可以更有效率。但是如果是休闲时间的话 会产生焦虑 降低幸福感

 

拒绝,我又不是老板,公司挣再多,我也只拿自己的工资,够累了,拒绝量化

 

我自己每天都会对时间使用进行一个量化记录,再加上买了苹果手表以后,每次的健身都会有十分详细的量化记录。量化生活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的付出在哪里。

一直在用ios上的timetrack作比较粗的时间记录(主要记录学习时间);然后通过五色标记全天时间轴(Goodnotes电子手账);每天睡前复盘大概花费30分钟左右,每月简单作月复盘;虽然有点繁琐,但过一段日子回头看仿佛可以一下子回忆当天在做什么。亲身体验时间的累积作用影响力巨大,回头看就十分感慨。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有些事情比如工作或学习任务可以进行量化,但是有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东西是无法进行量化操作的。

生活已经够累了,为什么还要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