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到YES GO成长行动营。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公众演讲”开放日。
这周末,80+位来自各行业,跨度00-70后的青年人,想邀请你一同见证和讨论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
他们的故事也许并不够波澜壮阔,但是都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生活。
他们是「深圳」「广州」14期的趴趴们,用一个月时间,选择话题、收集信息、调研寻访、分析整理、剖析洞察,在专业演讲导师辅助下,完成一场“18分钟个人演讲”。
他们将和这个世界聊聊「抑郁焦虑」、「城市探索」、「自我接纳」、「景观设计」、「理解共情」……
-我们想邀请你一起来听听青年人的声音-
扫描 二维码
参与深圳“公众演讲”开放日
扫描 二维码
参与广州“公众演讲”开放日
| 你将听到什么 |
死亡,一直是中国人很忌惮的话题,往往是避而不谈。如果说有人能为死亡正名,去污名化,那我是责无旁贷,冲在最前方的人之一。
你有没有理性地想过,当你知道你死亡期限的时候,你会害怕吗?你该怎么去面对它?
有人说,我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思想前卫,我签署过自己的遗体捐赠同意书,我选择树葬。我经历过什么,看到过什么,明明已经看透它了,为什么我还是选择向死而生?努力活得热烈?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对死亡忌惮、恐惧,或是找不到爱这个世界的意义,那就来吧!我不企图说服你,只要你带着开放的心态来聆听,愿我能在你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当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而当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
不要以为双向情感障碍离我们很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也不要觉得它很可怕,了解之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关爱他人和自己。
我想从一本画册开始聊起——《浅田家》,摄影师:浅田政治。
大学毕业前,老师问他,“如果你的一生,只能拍一张照片的话,你会拍什么?”。
他的答案是一张在医院的全家福,复刻了他6岁时全家受伤住进医院的场景,她的母亲作为护士长,一脸无奈的坐在旁边。
这张照片让他获得了学校的最高荣誉,校长奖。后来,他又拍了他父亲的梦想,消防员;母亲的梦想,黑道大佬;哥哥的梦想,赛车手,于是就有了这本画册,浅田家。
一本简单的画册,没什么拍摄技巧,但看到的第一眼,便会心一笑,被这个家庭的温暖打动。
我也想问各位这个问题:如果你的人生,只能拍一张照片的话,你会拍什么?
网络快餐时代营造出的网红热门景点层出不穷,精心制造粉饰的照片打卡点,真假难辨。这些充斥在我们的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中,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探索欲望。
我们要么惊叹于浮于表面的快时尚,拍摄千篇一律的照片,展现自己到此一游,然后回到家中,思考着下一次的随波逐流;要么因真容与照片差距太大,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这使我不禁思考,城市旅游,是不断随着网络热点打卡还是真正的对这座城市进行探寻,形成我对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点?
这次,我想与你分享我如何用脚步丈量城市,探寻深藏在城市街巷中,城市的使用者的日常闲聊与活动中独特的的城市性格。
什么是「解压博物馆」?是像小某书一样给咱们种草吃喝玩乐?
NONONO~当代年轻人被卷得压力大时,似乎解压方式有很多,买买买、吃吃吃、酒酒酒、乐乐乐。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可持续减压的“新能源”加油站:用声音释放情绪、演绎不同角色个性、体验多元宇宙。换个角度,来寻找自己的爱好,坚持心中所愿,就能获得情绪释放与自我接纳的满足感!
2020年疫情爆发,使得这个喧嚣世界一下子跌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原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忙碌,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我们必须分配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去扮演各种角色。
我们也被迫在这个时代里卷来卷去,却经常忘了慢下来和自己相处。
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说到景观、景观设计,脑海里大多会浮现那些美好的、自然的、能够让人身心舒畅的优美画面。
-
当你下班后一身疲惫,却不小心被凹凸不平的人行道绊了一跤时;
-
-
当你在烈日下手提重物,只想找处阴凉休息,却发现广场上被太阳烤的烫屁股的金属座椅,根本无法落座时;
我们常说的景观设计,其实是有很多诟病的,甚至给生活带来了实质性的伤害。最可怕的是,你还不自知,面对它们的挑衅,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昨晚没睡好?是不是我老眼昏花了没看清楚路?可能我就不该在这个时候经过这个地方...
这次,我希望分享关于日常接触的景观、景观设计的思考,了解它们到底是如何反人类的,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一起去识别那些反人类景观,抵制反人类的设计。
他人看待卷王,是既赞叹她无休止的自律又不耻于她掩耳盗铃式的表演。
而卷王看待自己,是从不断压榨自己的分秒中获得的安全感,来帮助她从恐惧被定义为失败者中获救。
但卷王只能从不断与他人比较的成就感里摸索自己存在的价值,填平内心的孤独感;从与他人比较的挫败感里不断编织随时准备挥打的皮鞭,等待着随时惩罚那个贪恋快乐时的自己。
她害怕停下,因为她不相信自己,也不知如何面对家人的期待、如何对待朋友圈里这份万众瞩的“身份”,恐惧从此沦为一个失败者···
她不知道要不要停下,因为长久的苛刻的习惯她不知道:停下来了,还能做些什么?
理解,借由客观理性的观察分析,尽可能还原事件原貌,挖掘问题产生的背后逻辑。
但人际关系中,这样的理解会不会略显僵硬且难以触达对方的内心?
当共情成为理解的一部分,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验他的情绪情感,褪去言语表达的外衣,深入对方内心去探寻其真实的情感需求,让理解的表现形式从分析安慰变成陪伴本身,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呢?
可这又会使理解的成本不断提高,共情能力缺失的人难道也失去了"更好"的理解方式吗?
只要我还能感知世界,焦虑好像是有魔力一般不可捉摸,让我无能为力;它可以变成我的影子、情绪、感受 ,甚至变成是我的一切无处不在。可是除了我自己,无人知晓和真正理解,它使我多痛苦。
当我孤身一人顶着焦虑打完每一场仗熬过每一关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焦虑好像会被暂时拉走喘口气,虽然很快它又卷土重来。但这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让我好像意识到了我可能拥有着更多的魔法:焦虑只能缠绕着我,但是缠绕我在我身上的,可不止有焦虑。
焦虑和我原来是从属关系,从属关系!我们居然还真的是生而不平等的。
所以到底为什么我要亲自上阵,以肉身对抗魔法,和焦虑正面刚?
等我逐渐开始熟悉了解,尝试施展我的其他魔法后,还发现了这个世界更魔幻之处——只要肯躺平,世上好像真的可以无难事。
现在的我,一个自得的国家一级保护废物想和你聊聊,我是怎么用魔法打败魔法,驯服焦虑为我心甘情愿快乐打工的∠( ᐛ 」∠)_
05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我的性爱观!》
从国际奢侈品牌到网红圈层品牌,从魔都帝都再到羊城;从打工人到合伙人,一路纵情向前,苦乐相随!
问题来了,90后或Z世代,我们的三观是什么?爱情跟现实、理想是互相撕扯吗?约Pao,还是PUA?
-
中国传统文化与女性自我、性爱自由的辩证对待 ;
-
珍惜爱情与付出真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
毫不掩饰性爱的个人观点···
这次,话题火辣辣甚至离经叛道,但是思想洞见绝不缺席,一起敞开心扉畅聊。